新聞詳情
2019年是汽車后市場真正爆發的開始,現在是修理廠站隊的時刻60
發表時間:2019-04-23 09:30 前言:選擇是汽車后市場行業 未來發展的重點。汽車后市場是否是傳統企業,答案大部分是肯定的。以門店支撐,靠技術運營,是典型的傳統企業的發展方式,當然,不是傳統企業不行了,是傳統企業應該轉型了,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傳統企業如何選擇繼續發展的路,下面編者的一些想法可能會給您帶來新的觀點。 “2019年是整個汽車后市場真正爆發的開始。” 汽車后市場是基于前裝及主機廠商而言的商業市場,由于涵蓋廣項目多,往往難以形成統一格局和規范。 車輛的構造大同小異,雖然品牌不同,但主體區域、功能明確,品牌制造商為了區隔品牌效應,不惜重金、重渠道打造4S店,提升服務與利潤,但實際上在首次購車過后,人們對4S店的消費體驗并不滿意,主要在于過高的價格及限制性門檻,同時又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 01 后市場進化和迭代的最大力量 從汽車誕生之日起就有修車的維修店。后來汽車廠商為了區隔品牌和更好的鎖住消費者才有了更好的服務的4S店,但因為4S店的投資成本和服務成本非常的高。它可能更多服務于質保期或需求高的車輛。 而隨著市場的發展,汽車廠商特別是國外廠商面對龐大的售后體量根本顧及不了,也滿足不了車主的需求,于是催生了汽車后市場服務品牌,在我們看來,汽車后市場服務品牌出來后,它可以采用更靈活的方式、更滿意的服務、更優惠的價格招攬車主流量。 顯然,用戶更多地是希望能獲得合理的服務價格。更重要的一點是,一些汽修廠完全具備4S店體系并已經開始實現維修綜合化。 而汽修廠的綜合化,受影響最大的就是4S店的獨立售后。 所謂汽修廠的維修綜合化,不是所有品牌都去綜合,而是它重視的品牌會綜合化。它一定是兩條腿走路,一是既具備4S店體系,另外就是開始綜合化的處理。 這一輪汽車后市場最大的變變革力量來自保險公司減損自救,車主需求倒逼的消費主權自覺,以及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 02 站隊的時刻 現階段我們說行業的春天來了,是真正要去做這行的人的春天來了。 汽車后市場中,充斥著很多投機的人群,他們在服務上是根本沒有標準的。 現在,汽修廠更多的賦能,供應鏈開始打通,而且整個標準開始輸出。我們只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選擇是我們認為的行業現階段的重點。 今天的車主都是經歷過修車而教育出來的,面對服務與價格日漸遠去的4S店,消費者還是愿意更直接的接觸自己的愛車,了解維修的全過程。 我們認為暫時汽服店并不會主導整個市場。在我們看來,中國一定是各種模式共存,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是非常復雜的。 而在談到價格問題時,我們更愿意用價值這個詞去替代。維修企業要給客戶提供合理的服務費用。 今天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對技術是沒有給予合理的尊重和價值的,所以大家不斷強調價格。今天你接受一個什么樣價格的服務,它其實是能代表它的價值的。 對于價格敏感的原因還在于,今天門店沒有把項目名稱和內涵很清晰地介紹給消費者,沒有做到精細化。 難道小保養就是換機油?其實服務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泛泛去說便宜還是貴。今天的汽服店跟4S店,他們的很多項目比起來,不但價格低很多,但是最關鍵的是它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全方位了解自己車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可以達到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選擇。 03 維修行業的三重屬性 維修行業是具有三重屬性的。 首先是醫院的屬性。現在做維修行業,你必須要有技術標準。如果沒有技術標準,將無法保障車輛安全。目前的市場中,像國立汽服這種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的汽服連鎖機構無論從技術力量還是服務實力都能夠滿足車主需求。 其次是服務的屬性。有技術屬性的前提下,現在如果沒有服務意識,沒有服務態度,沒有服務能力,還是沒辦法做好修理廠的。 最后就是零售的屬性。以醫院為例,醫院除了輸出技術外,能夠帶來利潤的就是藥品。而汽服店的藥品就是配件。汽服店50%以上的利潤是來源于零部件的。 汽服店自身要去掌握這三個屬性,不能過分地強調某一點的重要,而是要做好平衡。比如,有的過分強調供應鏈,有的過分強調服務甚至過度服務,有技術的過分強調技術,它應該是要平衡的。” 04 汽服機構最重要的就是取得消費者的認同 其實,任何一個獨立的修理廠,能夠影響的區域就是五公里甚至一個社區而已。而它的重點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取得消費者信任和認同。這是獨立修理廠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將中國車主歸納成五個消費群體。 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車主,就是所謂的發燒友。 其次是豪華車主。這個群體中有30%是一定要去4S店做售后服務的,另外的70%雖然不是非要去4S店,但也是高凈值人群。 再次是城市廣大的中產階級。他們對車的定義更多是代步工具,這個群體是數量最龐大的,他們的特征是既追求服務品質,又希望價格實惠。 最后就是廣大的出租車和貨運車司機。車輛對他們來說就是工作的工具,這個群體更加懂車和技術,因此他們的需求更為合理,只要價格合理、速度快,他們是愿意為時間買單的。 競爭到最后,或者發展到所謂的綜合性汽車服務時,其實已經跟車無關了,而是跟人有關。 在我們看來,消費者的年輕化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果你都不知道年輕人在玩什么,你怎么能設計出針對他們的服務產品。 車和文化是連接在一起的,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文化定位和訴求。我們要提供給他們的是跟他們的消費相適應和匹配的文化。現在要想在市場中盈利,技術只是保障,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和觀念能讓車主認同,車主是愿意為文化買單的。 |